世界人参看中国,中国人参看吉林。吉林省人参产量占全国的60%、全球人参产量的40%。吉林省人参产业对全国人参产业发展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一、现状大有提升
1.种植模式提升。
(1)种植模式变更
传统的伐林种参模式在“两山政策”环境下难以为继,当前形成了传统采伐迹地种参、林下仿生种参、大田种参并存的局面。采伐迹地种植、大田种植的人参一般称为园参,林下仿生种植的一般称为林下参。根据吉林省参茸办统计,年吉林省全省园参面积14.1万亩,鲜参产量3.95万吨;林下参面积.3万亩,鲜参产量.3吨。大田人参和林下参面积逐步增加,参、林矛盾逐步缓解,未来有望出现参、林和谐发展良性局面。
(2)绿色防控技术深入人心
人参主要三大用途:药用、食用和出口。药用食用方面,新药典标准和“四个最严”的要求越来越动真格、一旦不合格或农残超标,迎来的将是销售困难、高额罚款。出口方面一向对农残和重金属等要求很高,一旦农残重金属超标将带来真金白银的退货销毁等损失。近年来,参农和种植企业绿色防控意识越来越高,安全使用农药、病虫害综合防治的自觉性越来越高,人参质量合格率明显提升。
2.加工能力提升显著
吉林省人参企业开发出了人参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生物制品五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产品主要包括:生晒人参、红参、西洋参、红参膏、人参粉、人参蜜片、人参糖、人参咖啡、人参滴丸、人参蜜、人参肽、人参茶、人参饮料、人参化妆品、人参或人参叶提取物、药品等。人参附加值进一步提升,其中人参加工龙头企业有集安益盛等。
3.品牌建设有进步
吉林省政府花大力气打造“长白山人参”地方公共品牌,深入实施品牌战略,用品牌提升质量、开拓市场、提升效益、促进产业升级,努力实现从人参“产量大省”到“产业大省”的转变。吉林省有“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生产企业50多户,品牌产品种,品牌价值在“中国农产品公共品牌价值评估”中位居No.1,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4.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第三产业占比是反映产业结构是否进步的重要指标。年吉林省人参业综合产值约.7亿元,比“十二五”末期增长了23.9%,一产(种植等)、二产(加工等)、三产业(商业贸易、服务业等)占比分别为10.4%、47.7%和41.9%。未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推动,长白山、参林旅游、健康养生体验等,与人参相关的旅游观光等第三产业将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
二、问题也很突出
1.卡脖子技术难题
人参本身是多年生作物,病虫害情况比较突出。新药典出台,33种农残,对人参病虫害防治提出了新的挑战。大田种植人参在我国推行时间很短,温湿度调控、病虫害防治等各方面都还有一些暂时无法有效解决的难题。
2.国际竞争劣势-
吉林人参或者说中国人参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处于大而不强的地位,近5年来出口人参价格一直“跌跌”不休,年到年上半年,我国人参出口均价从71美元/公斤,下滑至38美元/公斤,降价幅度约46%。年出口额也从年的1亿美元/年下降到年的万美元。
然而,韩国人参(高丽参)的价格却是一路高歌,中国每年从韩国进口高丽参四五十吨,-年,高丽参进口均价一路从美元/公斤一路上涨到美元/公斤,将近翻了一番,高丽参进口均价是中国人参出口均价的13倍!更为令人难堪的是,韩国近几年扩大了人参进口,从中国进口低价人参原料,加工成高价的高丽参再出口到中国!
3.食用市场几乎空白
早在年,国家卫生部就已经发布种公告,把5年及以下种植人参列入新资源食品,限14岁以上人群(孕妇除外)食用,食两限量3克/天。目前中国国内年人参年需求量约吨,但是大部分只用在药上,除以14亿的人口基数,平均每人每年人参用量(食用加药用等用途)仅4克/年。哪怕全中国14岁以上人群(11.6亿人)中只有十分之一的人(1.16亿人)每年就在冬天进补吃一个月人参,每天3克,那将产生吨的食用需求,中国人参市场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韩国,不论男女老少,无论春夏秋冬都在吃人参,有统计说韩国一人平均一年要吃克/人参。日本,平均每年从中国进口吨人参,日本1.3亿人,平均一人一年人参用量7.7克。所以中国有这么庞大的人口,但是巨大的食用市场几乎是空白的状态。
三、发展对策
1.绿色防控,突出生态优势
在种植环节,一是要科技与生产实践结合,促进大田人参绿色防控种植技术,让种出的人参无论是药用还是食用,都能成为放心药材和食材,障基本的绿色原料需求。二是要大力发展林下生态种参,东北林地面积巨大,林下生态种参周期长、品质高,可以满足高品质人参原料的需求。林下种参与森林观光旅游结合,提升综合收益,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2.树产业品牌
品牌建设至少包括产品、标准、牌子。产品是物质载体、标准是产品品质保证、牌子是金招牌、文化传播符合。产品线要丰富,健全人参药用、食用、化妆品等各方面的产品线,二是人参的质量标准要过硬,种植、加工、重金属、农残、含量等标准要能引领全球人参行业发展;三是牌子要响亮,目前已经有了区域化公共品牌“长白山人参”,品牌传播度有待加强,还要鼓励和扶持若干企业品牌,让更多人知道,让中国人对中国品牌有底气、有自信!
3.消费者教育与引导
品牌打造要和消费者教育与引导结合,目前东北人参产区的人吃人参的就很少,仅是南方煲汤人有部分受众有食用人参习惯。应该通过当下火热的网络媒体等途径,宣传人参各方面知识和文化,破除普通人的若干认识误区,如:人参价格高不可攀,一般人吃不起;吃人参太补,会流鼻血;人参都是种出来的,没有效果等等。让人参美食首先进入更多中国人的眼球,然后登上老百姓餐桌,形成食用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