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学历一定干不过高学历吗?
垃圾学校一定比不上名校毕业生吗?
一腔热爱一定比不上学历光环吗?
绝大多数面试中,答案是肯定的——但你也不必为此大呼“不公平”,名校和高学历都是人家努力挣得的,他们学生年代的学习能力和努力应有其价值,你的底层挣扎并不比人家的寒窗苦读更感人。所以,无需抱怨不公平。
我自己现在也会做一些招聘、给自己部门招人,我自己向来是对中国教育持保留甚至负面评价的,所以我绝对没有“唯学历论”或者“唯名校论”。
但是慢慢的,我也开始只会收/院校的简历。不是因为“歧视”,而是因为效率问题,因为从的毕业生里面挑,我面个,可能可以挑出40个合格的;但是我面二本/三本毕业生,个里面往往只能挑出10个合格的。
所以,二本/三本毕业生里面的并不逊色、甚至更出色的这10个人,就自然成了冤魂。这的确是一件让人气愤、沮丧、唏嘘但却又是既成现实的事情。
但是当我们拉长职业生涯和人生旅程,答案当然是:不一定。要看具体行业、公司和个人成长。
客观的说,低学历/垃圾学校/仅有满腔热爱的人,入门和路途更艰辛得多,但未必不能到达彼岸、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或者实现人生更深层次的意义。
因为个人成长从来都是终身的事情,后来居上的人非常多。但前提是,找对路径、付出努力。
这也是为什么“双减”政策之下,很多家庭紧跟国家政策开始放养式教育,但是你很少见到中产家庭放弃鸡娃,因为已经获得了一部分资源、但仍陷于苦B和风险之中的他们,深知“双减”不一定意味着素质教育的兴起,但一定意味着国家不需要这么多大学生了。
——这意味着,要花更多的力气鸡娃,才能抢得那几个名校席位。他们深知,从“小镇做题家”到名校毕业生,仍然是最高效的进阶捷径,在大厂做一个的工程师虽然已经够苦B,但总好过在这个大厂车间三班倒折胶纸贴元器件。
最近熬夜追了个职场综艺《初入职场的我们~法医季》,一方面是因为我是刑侦题材的发烧友、觉得法医这个职业很酷,另一方面是因为第一集中就有两个事情震惊了我:
第一个是:我没想到法医这样一个对专业水平要求如此之高的职业,竟然薪资那么低,初入职只有四五千、目前成都法医平均工资也才1.5万;
第二个是:面试者中,除了一堆医学名校生,竟然还有一个专科生叫向琴琴,这个向琴琴在面试中的一段自我介绍,直接看得我泪奔到不行。但后面十几集却又很快让我坚定的站在了那几个名校生的一边。
在第一集的面试中,
出身华西,拿到中科院硕博连读的孙焕斌被淘汰;
出身中山大学的法医病理学在读研究生成若菲被淘汰;
出身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的张越迪被淘汰。
但是,专科护理专业毕业的26岁女生向琴琴却打败一堆名校生、通过了面试。这么一个专科生,在这么一堆法医“老六所”的名校+高学历+成绩拔尖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向琴琴的简历是这样的:
从什么时候开始热爱法医的?她小时候在农村,大人们逢年过节宰杀家禽,和小朋友去看,只有她不怕,且很想了解猪的内脏骨骼的时候。
她的学历和工作经历是这样的:
因为家庭条件不好,选择就读高职,因为没有法医学专业,只好选择了相关的护理学专业,“积累医学知识”。
毕业以后,为了离法医更近,她就进入了殡葬行业,岗位是殡仪馆的“入殓师”“礼仪师”,并每天都住在“太平间“,有了大量接触遗体(包括高坠、高腐、肢解等几千具遗体)和观摩法医解剖的机会。
6年工作期间,自考了一次成人高考,目标专业是中国医科大学法医系,但是失败了。
最后,刘良教授问她“如果没被录取怎么办”,然后她回答了这样一段高光言论,把几位教授和助理团都弄破防了,我在屏幕前也直接泪奔:
“喜欢绘画的人,不一定需要纸和笔,可以在地上,在天空,在湖泊,在大海......”
当然,被淘汰的这三个人也不冤,孙焕斌是明显的入职意愿不强,他自己还没想清楚是要去读博士还是入职;
成若菲和张越迪都是名校、且是名校中拿各种国家级大奖的佼佼者,但是很明显水分太多了。
成若菲连那么基础的考题都各种错误,张越迪虽然没多少错误,但是比起一同面试的另外一个男生学霸刘朝谕,差距就太明显了,基本上每一道题刘朝谕都能知其所以然,而张越迪都只是死板的给个概念性的回答、无法展开。
但是看到第二集(也就是5位面试通过者一起实习的第一起案件)的时候,我对于向琴琴的信心就慢慢开始动摇了,开始觉得不对劲了。
不对劲的地方,不仅仅在于从网上知道了她自述目前备考的中国医科大学法医系,压根不接受专科生的成人自考学历,更在于发现向琴琴似乎更倾向于是一个法医发烧友,而不是一个具备系统医学和法医知识的自学成才者。
她在每一个案子里面说的话,其实任何一个刑侦小说发烧友都能说上几句。
越看到最后,很多人是喜欢里面排名一直最靠前的徐梓童和屈轶龄,但我最喜欢的其实是刘朝谕这个男生。
因为刘朝谕是临床医学跨专业来应聘的,所以每次听他分析尸体和案件,都尤其能听到一些我们这种发烧友没办法说出来的专业语言,哪怕是很简单的一个事实,他都习惯用专业医学知识去描述它的病理过程,这对于我们这种门外汉来说就是很有意思的“知识增量”。
比如那个老人离奇死亡案,看到最后像我这种发烧友也猜出来了是百草枯中毒死亡,并且也多少能扯一些关于百草枯的概念,比如“不可逆”“肺纤维化”,但是刘朝谕随便的一句描述是这样的:
所以我可以来说个基本预测:
最终拿到offer的人一定不会是向琴琴——这是跟中国男足一定进不了世界杯一样确定的答案。
因为刘良这位法医界的大拿、科班翘楚、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的他,绝对会把好最后这一道底线——他,一定会把offer留给如他、如他的学生一样的人。
向琴琴如果最终拿到offer,那真是要寒了普天下的医学生和医学教授们的心了,数十年寒窗苦读输给了人家一句“梦想”,几大页的顶尖科研成果比不上一句“热爱”。这等同于变相宣传“读书无用论”了。
但是向琴琴也一定会一直出镜到最后,因为芒果台一直都是传播学的顶尖高手。
传播学的顶尖高手一定知道的是:流量的密码在于巨大的反差,大众喜欢的是“逆袭”的故事。
所以其实说到底,向琴琴也只是工具人,真正的高手是芒果台。
这季里面如果都是“老六所”这几个名校背景的硕博上来争offer,很难有这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