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讲述,即为我所经历。
我以前觉得我感性,其实我没发现自己的理性。
[“我想有个星期八”]
趁着五一的假期,赶紧去外面遛遛,只要是个能逛的地方就好。之前我的学姐学长跟我说,还没毕业赶紧出去旅游。最重要的不是工作后没钱,而是没时间没机会没心情。现在是真实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做没时间以及没钱。
选择了附近的一个商城去逛逛,回来时坐电梯下楼,车上进来一个老年人。老年人一口上海话混杂着普通话。
“侬伐晓得我的孙子最近的作业越来越离谱了。”
“那个题目,哎呀看也看不懂,小学三年级题目都初中水平了。”
“你不知道,那个题目他读都读不懂。”
......
到了4楼,老人嘴里念着孙子的作业出了电梯。我突然想起之前语音通话中一位在家教机构工作的同学的原话:
“你不知道现在的小孩子多辛苦。”
“他们每周一到周五要去上学,周六周日要参加补习班。”
“他们双休日的补习班每天要上8小时,晚上的时间写作业。”
以及不久前朋友圈里看到的一张3年级小朋友作业的截图。
(图片已获黄金VIP粉丝授权)
我还记得我小学三年级的作业大概都是这样的题目(90年代对比版本):
春游游记
书籍读后感
进水放水问题
追及问题
如果鸭脚有*只,鸡脚有*只,有几只鸡几只鸭
看图写作文(小明帮妈妈洗菜,小红扶老奶奶过马路)
最熟的歌是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
成语填空
成语接龙
......
90年代出生的我们也知道李华和韩梅梅,小学3年级开始学习计算机和英语。我也记得我当时看的新概念作文书上,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叫做《我想有个星期八》,每周也都有进出少年宫的经历。
如果说年的今天,小学三年级的孩子都已经过成了这个样子,那初中生过得怎么样了?今天中午华尔街英语的小哥哥仍然不厌其烦地拉住我和我看起来很需要学习英语的朋友。
“HEJ的英语教学方法不对,师资不行且昂贵”
"我初中的侄女,现在已经考出雅思托福了,数学学的是大学的方阶。”
.......
不难看出,很多我们后来所学习的东西在如今的年都被压缩给低年级学习。看似本是一步步来的学习,加快了步伐,也是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年的社会。
如果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已经非常猛。90后的大人们不仅要面对脱发的危险,更要面对就业的压力。而新时代成长的他们,面对着人才竞争化越激烈的今天,早早地在小时候就开始准备。
但是,我们这群90后的大人准备好了吗?
温馨提醒:
以下内容可能引起不适,纯属个人观点,不喜直接喷吧
[“大学就是用来玩的”]
高三时,我们总听到我们的老师对我们说:“没关系,到大学你们就轻松了。”以及大学不用上几天课,大学期末考试不挂了就行,大学就是用来玩的。
但是,大学也看你怎么玩
作为大四的一名学生,我很有理由反驳高中老师的观点,大学不是每天都是嗨的时刻,高中毕业的那一刻才是。上了大学之后,你们就会发现老师们都很喜欢在节假日布置作业。
但是,很多人完美地奉行着高中老师的话:大学就是用来玩的。大学的“玩”其实有很多含义。
①发展自己的爱好
②做具有纪念意义且好玩的事情
③去到外面的世界游玩
④疯狂地过完“后青春”
大学怎么过,其实取决于每个人自身的态度。当时做出的选择,也是因为当时就想要这样做,因为年轻可以很率性。对于我的大一生活,我现在想来没有什么后悔的,但是却有很多惋惜。
我的大学,大一的校区在一片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此处插播90后经典歌曲《希望的田野》),冬季寒冷的立体风是我对宁波这个城市的印象。由于学校周一到周五不能出校门,因此我也像一个乖乖的学生一样,周一到周五坚决不出校门。所以在外面熬夜通宵的事情也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是我的大一生活的第一个遗憾。
大一时学校要求我们考四六级,啃着高考的老本,我也就在大一的时候过了英语四六级。大一顶楼的玻璃层一到夏天的晴天就很好看,当时的我觉得待在图书馆里就是真正的大学生活(给当时电影看太多的我洗洗脑)。我大一没有参加任何的校园组织,任何的团体,甚至团体的活动范围也只是寝室,往外就是班级。我想,我大一同学对我的印象也只停留在:那个看起来很好相处英语口语还行的课代表。
剩下的时间,我已经忘记了我自己做了些什么,可能是消遣,在很大程度上跟“玩”没什么区别,因为并没有发生任何让我觉得有意义且令我日后想起来能够快乐的事情。大学实践是必然要参加的,但是当时的我抱有侥幸心理:因为实践时间不够,我失去了获得奖学金的资格。并非因为我有着些微拿奖学金的可能而遗憾,而是因为我通过自己在大一所做过的唯一一件自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无所事事在图书馆认真学习所有专业知识考了大类专业前6名这件事情,最后奖学金落空。
没有人知道我当时的心理,我现在也不能回忆。因为当时知道有很大的希望,却落空了所有希望,对当时还是19岁非常要强的我来说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并非因为我多看重这个奖项,或者我多看重奖学金的数额(虚伪一下),而是因为我自身的侥幸心理失去了自己本身应该获得的事物。
有些标准本身就是硬性的,侥幸心理不要有。
因此一直到现在,我的简历上,年到年的奖项情况和经历:完全空白。无论大二大三大四我如何努力,都无法弥补当时我多么渴望的心情。我也用当时很这样的心情去偿还了侥幸心理。
[“现在不学没关系”]
其实,一些跟我同样正在实习的同学们,经常跟我抱怨:工作难度大,公司需要的东西我都不会做,我觉得我现在工作的压力好大。(我所就读的学校是一个三本院校,列出来是为了说明事情前因后果)
以及开始进行因果关系的抱怨:都怪之前学校里的课程太水了,都没有教。老师上课也只是交最基本的东西。
进而因果关系上升:我觉得ZG的教育模式有问题。
进而责怪自己:我为什么高中不努力,没有好好考个好大学。
进而开始开Che:我人生最成功的的时刻就是当我战胜其他米青子,与luan子结合的那一刻。(没有阅读障碍的应该都能看懂)
每当这个时候,我承认自己之前也曾抱怨过,但是抱怨无法解决任何问题。我大二的暑假在电视台实习,学习非线性剪辑。当时在电视台实习,没有人教我怎么做,也没有人专门给我特定的内容给我做,后来,我慢慢地发现,有没有“活”干,需要自己去询问那些前辈,要张得开口,不会做,也要张开口。
这一定律,完美地适应大学生活。此时,你应该注意到,你自己放过了很多可以进行学习的机会。后来电视台实习之后,我发现专业课上所教授的非线性编辑内容确实是最基本的,但是我们学校的“SY电视台”却能够将剪辑能力进行提升(没给广告费)。
我们很多时候看似无所谓,能不做就不做的事情其实能够将专业基本知识去进行转化,可能因为“懒”,因为“累”,单纯地因为“今晚要熬夜”,或者因为侥幸心理:大学本来就是用来玩的,根本没必要自己买罪受,去做那些事情。
当然,很多人认为我们在校内实践是一种压榨(不排除这样的可能且可能性很大),但是我们必须要看清:当时我们没有任何别人可以进行榨取的价值,当时除了时间精力成本别无其他,处于被动方。Practicemakesperfect,很早就有人说过,重复同样的事情也能让某一方面的能力完美。
我曾经在校内在2位老师的带领下进行过实践,过程中我有很多抱怨,我也认为自己在被压榨,但是很变态地告诉你:不是谁都有机会被压榨。当我大四上学期在制作简历时,我发现不是一片空白,我才知道所谓“压榨”的意义,不过是自己是否愿意花时间去“包装”自己。或许,现在的你可以想象一下自己的简历,这里是一份模板:
姓名
政治面貌
毕业时间
电话
邮箱
在校期间所获荣誉
在校期间经历
社会经历
项目经历
用一句话评价自己
......
(写完这些的我感觉真适合去应聘强招聘这样的微博)
如果是大二的我,我会觉得头大,但作为一般的人,我必须承认:这就是社会对人才挑选的标准。这是国内大学生最基本的简历,有些大型公司需要加入如“海外留学经历”,参加海外俱乐部的经历,如可口可乐公司。(没错,我网申过我失败了,但我很感谢可口可乐的HR没有让我参加笔试,因为我会再次发现自己的能力完全无法匹配他们的公司)
[“暑期不实习也没关系”]
年的暑假,是我最不想面对的一个暑假。不是因为杭州的气温太高,而是因为暗示自己也许是个幸运儿之后确实知道了自己处于怎样的一个位置。
年放暑假前,我的学姐(我一直以来非常感谢的一位学姐)在3月份的时候告诉我:你现在大三,有很多机会去大企业实习。当时的我认为自己就是一只菜鸟,找一份差不多的实习就可以了。但是,找实习的过程中,我看了很多知乎小论文(挑着看),知道了实习达到的企业高度以及第一份工作所达到的高度的重要性(dbq,当时的我就是什么也不知道)。
这个时候就有人要问:为什么大二大三的时候去大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并且为什么一定要找大企业,对自己的要求不觉得高吗?
首先,为什么实习一定要找大企业。“赢在起跑线”上这个道理适用于任何环境,一份知名企业的实习,之后接触到的一般来说都是相对应的企业。而为什么要去名企实习,好处什么不用说,压力也要担得住。
第二,为什么大二大三有更多的机会,因为年轻吗?没错,因为年轻,企业一般喜欢“年轻”的实习生,因为这样的实习生可塑性很强,而且“傻傻的”(比较听话和稳定)。最重要的是不用立刻解决就业问题,“临时工”比正式工便宜很多。企业这样做的原因:避免为双方制造一定的麻烦。而且越大的公司,对临时工的需求越多。比如,如果大三当个奥美的实习生,简历就会镀一层金。
第三,这样要求自己,是不是要求太高了?(同样作为3本学生的人——我也怀疑过)但是不能怂,只要在学校里实践过,就不能让在校实践成本浪费。一个岗位,HR个企业希望招到的是最Match工作内容的人。并且如果是大企业里的一些具备简单工作内容的岗位不太愿意要能力过强的人,因为能力过强的人会因为工作内容没有挑战性留不住。
回到我自身,我当时因为学姐的推介,去丁香医生面试,那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场面试。面试时,主管和部门成员同时面试我,但是当时留下的印象一定是:心浮气躁的90后。我在面试前没有进行任何的背书,说的一些话不得体,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结果可想而知。
之后,我继续找着实习,我在杭州住了半个月。期间投过阿里文娱(应该是年的时候创建的板块),收到了笔试短信,当时很兴奋:阿里巴巴竟然能让我笔试。事实证明,阿里确实是一个不怎么讲究学历而讲究能力的企业。而且创始人跟我们一样是三本院校毕业,相信任何年轻人都有可能性。但是笔试没有准备,60分钟的笔试题目够我写一天。
后来,我开始投网易的社招简历(现在想想,我真的很有勇气),我跟很多有着工作年龄的前辈一起竞争。在APP上投递,被网易拒绝了20次。期间,我还投递了其他公司,但是没有回音。我每天醒来都希望能够接到一个座机电话,直到月中的时候,我接到了网易游戏部的你能否根据平台的调性写一份线上周期活动策划。交完策划的第二天,我街道了面试电话。网易的园区在阿里旁边,走来走去的都是IT男,大大楼间的鱼我认为不是很好看。
我深刻地记得,我面试在8楼。进入8楼的那一刻,我知道到底什么叫真正的螺丝钉:平方米的这一楼层全部打通,无数个工位上坐着无数个人,也许消失任何一个都不知道,没有人在乎谁留谁走。面试过程很顺利,但是后来我知道自己当了炮灰。
炮灰:你的简历达到了基本要求,交的策划达到了基本要求,面试也达到了基本要求,固定的面试人数,你被选上了,但我们有更好的选择。
在回家后的一个星期,我继续投递着简历,每天早上9点半开始,我一定会醒来,因为杭州的上班时间一般是9:30,HR会打电话过来。后来,我回了家。我在网易治白癜风的中药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好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