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一下这样的场景:你刚在某招聘平台更新了求职简历,没过多久,就收到了一条带有你名字的招聘短信,告诉你有一个岗位非常适合你,并留下了联系方式。
你以为是自己的实力得到了赏识,结果发现对方其实是一个网络博彩平台,或者是卖高仿包的小商家……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试想你悄悄投递了一家新的公司,下一秒这个招聘平台就通知现公司的HR,提醒你有离职倾向......
近日,北京朝阳法院审理了一起智联招聘员工参与倒卖个人信息案。据介绍,该案涉及公民个人简历16万余份,在网上被售卖的简历均价5元。
倒卖个人信息这一灰产可谓是此消彼长,而QQ群则是其中的一个重灾区。
在QQ群查找中搜索“简历出售”这一关键词,结果就出现了“简历出售交流群”、“全国简历出售回收”、“赶集58全国简历出售”等多个疑似简历倒卖群。
有记者悄悄“潜入”其中一个QQ群,经过一番“刺探”之后得知,58同城简历是以文本的形式出售,每一条包含一位求职者的姓名、年龄、电话等信息,如果购买量大的话,每条1.2-1.5元。
如果要购买智联招聘上用户的简历,则需要进入一个特殊的邮箱下载,每份需要2.5元。
该名卖家还表示,自己手里的简历资源是实时更新的,求职者发布简历2-4小时左右我就能拿到信息。条起每条1.5元,条起每条1.2元,超条每条1元。
此外,据某公司人力资源专员介绍,目前,各大招聘网站均有付费下载简历的服务,即招聘企业可以通过向招聘平台付费(如购买套餐)的方式,获取求职者的简历信息。
有个别平台允许多人同时登录,这就给求职简历的泄露埋下了“雷”。
此外,也不排除某些招聘网站存在“内鬼”,上文提到的智联招聘贩卖简历信息案件中就是有“内鬼”在作祟。
或许有人会问了,到底是什么人在购买简历信息?购买这些简历信息有什么用呢?
据了解,购买大量简历信息的并非是有招聘需求的公司,而是一些经营网赚或者刷信誉的公司,还有卖A货的(商家),而这些客户需要的几乎都是兼职简历资源。
据“卖家”介绍,现在黑市上卖的都是兼职岗位简历,全职岗位的应聘简历基本没人要。这是因为兼职岗位求职者的转化率高,他们一般不会拒绝来电或好友申请。
其实,个人信息安全、数据安全已经有些老生常谈了,但却防不胜防,如今这已经成了全球性的挑战。
作为一种资源,数据体量越庞大越具有更高的市场价值,而市场价值越高的数据就越容易成为侵犯的目标,与此相伴的是,体量越庞大的数据其保护难度就越大,泄露的风险就越大。
在数据可以变现的利益驱动下,个人信息侵权案屡屡发生,一方面,由于作案者具备更加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作案具有隐蔽性。
另一方面,违法者即使被发现,对其处罚的力度也难以弥补对被侵权人造成的危害和对社会信任产生解构带来的影响,致使违法成本过低。除了技术漏洞和法律问题外,类似案件多发也有企业制度漏洞的因素。
例如智联招聘接连发生“内鬼”事件,数据的泄露往往因为“监守自盗”和里应外合而防不胜防。
但类似问题的处理结果,大多是只处理涉事人员,而涉事企业却安然无恙、免受责罚,这也是类似案件始终得不到企业重视的根源。
如今,围绕个人信息的获取、出售等问题已经形成了上、中、下游一套完整的非法产业链,产业链滋生出的诈骗、勒索、绑架甚至故意杀人等犯罪给我们敲醒了一个又一个警钟,而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还要回归法治的轨道。
事实上,我国已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来保护公民信息,但立法的明确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例如个人信息和隐私权二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区分,这就模糊了个人法律救济的边界。对于因“内鬼”问题而发生的侵权事件对企业应该担负的责任也应该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以推动企业提升保护技术和完善运行制度。
对于个人让渡隐私后无法监管企业的情况,法律同样要规范授权方式、授权条款、授权范围等各方面内容,特别是不能出现用户一次授权、企业永久使用所有信息的情况。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觉得文章不错,记得点个“”分享给更多人↓↓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