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
大学毕业那几年被某楼摄影的婚纱照推销电话狂轰滥炸;刚买新房就会接到装饰公司的推销电话;孩子一到上学年龄培训机构的邀请电话就来了;网上购物刚下订单,第二天就可能接到无货退款的诈骗电话;预订的航班还没起飞,退票改签的诈骗电话就会紧随而至……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骚扰、诈骗电话不断,让人不胜其烦。而这些烦恼的源头,就是“信息泄露”,那么,究竟是什么人在肆无忌惮地侵害着我们的个人信息?
近日,南通如皋市人民法院就审理了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案子,被告多达19人,其中仅被告汪某一人,非法出售的个人信息就有多万条。被告人汪某称,第一次买信息被骗后,他也发现其中有利可图,开始买卖个人信息,且越做越大,短短两年间,他贩卖个人信息包括了机动车所有人以及车辆号牌、品牌等详尽的公民个人信息,共万余条,非法获利人民币5万余元。据悉,这些信息被贩卖给了无锡某地产营销策划公司用于推销等业务。
近年来,互联网似乎已经成了“最懂我们的人”,求职网了解你的工作履历,专车知道你每天的行踪,外卖小哥清楚你的家庭情况。生活固然便利了许多,危险也渐渐因你无意识透露出个人信息而衍生出来。
还记得前段时间发生的滴滴顺风车杀人事件吗?21岁的空姐李某珠在夜晚下班后乘坐滴滴顺风车,却不幸被司机残忍杀害。一时间,该事件在网上掀起了一波讨论高潮,但无论如何,滴滴平台都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这起惨案背后的根源祸首就是滴滴平台的信息泄露。
案件发生后,滴滴在舆论质疑声中对平台进行了调整,但在此之前,滴滴有一个司机评论乘客的功能,而一功能内的评论内容仅限滴滴司机之间共享,乘客无法查看。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没错,你乘坐的每一次滴滴出行,可能都收到了来自不同司机、不同拼车用户的评价;你的个人形象或许已在网上暴露无遗,而你却不自知,而那些心存歹意的司机却会凭此找到你这个令他们“心仪的猎物”……
而滴滴公司在接到用户投诉时一般会怎么做呢?他们会直接把你的信息泄露给滴滴司机,让你遭受疯狂的报复。日前,一位上海女网友报警称,滴滴打车遇到了外地套牌车,路上司机不停的烦自己,套近乎,下车后打电话给客服,投诉该司机人车不符。结果滴滴却把女网友的信息泄露给了司机,司机就此对女网友展开围堵模式,而且一睹就是3天,还放下话说知道女网友的住址,要弄死她。
对网络平台而言,乘客的信息安全原本是最应该被重视和保护的,但就滴滴的功能设置来看,明显是以司机的用户体验为导向了,完全将乘客的信息摊在了司机面前,毫无隐私可言。
如果说滴滴的信息泄露还可以归咎于平台漏洞和工作人员失职,那么上个月,饿了么、百度外卖、美团等外卖平台的客户信息遭泄露案件,就更是将“信息贩卖”这条产业链放到了明面上。在一些QQ群里,用户的电话号码和地址等私人信息都被打包出售,每万条信息的叫价在元至元不等。
如果仅仅是骚扰电话倒还好,可怕的是,一旦这些私人信息落入别有用心的人手里,我们连最基本的人身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长沙的一位女孩就因点外卖而暴露了个人信息,她的住址、电话、行踪,甚至家庭结构,都被摸得一清二楚。
其实招聘网站也普遍存在信息泄露风险。一位曾在智联工作的人士表示:“内部对于信息保护并不严格,新来的实习生也可以跟主管要个账号,登录数据库把求职者简历下载到个人电脑上,想下多少都可以,没有限制。”
去年,58同城的全国简历数据泄露引起了人们对“信息安全”这一问题的讨论。据媒体爆料,多家淘宝电商出售“58同城简历数据”,“一次购买2万份以上,3毛一条;10万以上,2毛一条。要多少有多少,全国同步实时更新。”“块可以购买一套58数据的信息采集软件,可以按照姓名、手机号、求职方向、年龄、期望月薪、工作经验、居住地、学历、用户ID、更新简历时间等格式自动录入到excel表格中。”
同年,在一起盗卖公民信息的特大案件中,50亿条公民信息被泄漏,嫌疑犯郑某鹏是京东网络安全部员工。对此,京东方面表示,在与腾讯联合打击信息安全地下黑色产业链的行动中,发现嫌疑人长期与盗卖个人信息的犯罪团伙合作,将从公司盗取的个人信息数据进行交换,并通过各种方式在互联网上贩卖,系团伙骨干成员之一。
泄露信息的源头很多都是来自于采集信息的企业。但目前的情况是,一个企业已经泄露的用户信息对公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而它并没有承担相应的后果,这才是信息泄露事件频发的根源所在。
事实上,在价值利益的驱动下,犯罪分子可以有各种方式侵入企业,让信息泄露出来。诱导企业员工只是一种途径,最重要的是信息泄露之后谁该负责,又该如何调整和改革监管制度。这应该是核心问题,该问题不解决,企业就会对信息泄露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对于企业来说,其目的是要盈利,而企业对保障信息安全的投入属于净支出,对盈利没有直接效果,所以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其对此类投入是抵触的。这样一来,企业在维护信息安全方面就缺少了驱动力,而这个驱动力就是外部的监督监管。假如泄露的不是公民的个人信息而是公司的财务信息,相信企业会投入很大的资源去维护。
此外,其实有些买卖信息的人,本意可能只是用来作商业推广,但他们并不知道,这样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并且,由于对信息保管不妥善或者信息多次买卖交易后,这些信息被用于诈骗等犯罪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这些层层疏漏导致了信息泄露事件频发,也造成了越来越多严重案件。
事实上,此前出台的《刑罚修正案(九)》已加重了对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惩处力度,其中“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因此,面对公民个人信息严重泄露、买卖泛滥,警方在加大查处力度的同时,也要对公民进行普法宣传,让更多人了解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知识,同时在打击之外,更需要通过内部和外部监管等具体措施时刻保障保管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业加强自律。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奢太君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