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软实力、核心竞争力,事关城市长远发展。9月4日,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部署大会,并出台《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此次政策的出台,凝聚了领导和部门的心血,体现了南京深化改革的决心,实现了政府部门思想解放的突变。文件起草牵头单位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对该政策进行了深入解读。
诞生记
从“1+N”到“10+1”再到“条”的转变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和营商环境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完善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加快形成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这为南京优化营商环境指明了方向。
加强营商环境建设,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对南京而言,既有针对性,更有迫切性。
开年伊始,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敬华在全市对标找差动员大会上布置了关于建设“一流政务环境”和“一流市场环境”的目标任务。市长蓝绍敏批示,要开展“营商环境系统调研”。在市政府办公厅的协调推进下,由市发改委牵头,迅速开展营商环境方面的相关工作。
第一阶段:考虑形成“1+N”政策体系
为了保证工作顺利开展,市发改委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研究落实,主动与国家发改委体改司、法规司沟通了解国家关于营商环境工作的部署和评价指标体系等内容。通过与相关城市进行联系,收集相关信息和资料,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首先是制定营商环境工作方案。建立11个专项工作组,涵盖改革、金融服务、涉企收费、水电气供应、生产许可、开放型经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务系统整合共享、绿色发展、法治环境优化、社会环境优化等专项领域,分别由若干专业部门牵头,形成“1+11”工作格局。
紧接着,开展城市间的对标学习和调研。按照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要求,选择先进城市进行对标找差,拟订调研提纲,组织相关部门赴上海、杭州和深圳学习调研,与北京、厦门以及省内先进城市进行沟通,掌握营商环境工作的最新进展和动态。
召开营商环境工作联席会。请各相关部门就对标研究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和京沪深三地营商环境政策文件,针对我市存在的痛点、短板和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自查自纠,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全面开展系统调研。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企业开展对接、调研和交流,深入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目前共梳理市级部门提出的48个问题、企业反映的55条意见,各部门均对梳理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措施,并将这些措施纳入相关文件之中。
“在前面的基础上,各部门通力协作,形成初步成果。”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委牵头起草了《关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实施意见》(送审稿)(简称《实施意见》),初步征求与吸纳了39个部门和单位、各区和江北新区的意见和建议。各部门和单位也相继制订形成了“”改革、金融服务、涉企收费、优化法治、开放型经济、政务系统共享、生产许可、规划服务、国地税联合办税、水电气等19个专项方案,考虑形成“1+N”的政策体系。
市政务服务中心、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启用后,实现“到南京市办事只跑一次”的便捷行政服务。
第二阶段:形成“10+1”重点问题解决方案
4月14日,我市召开专题会听取相关情况汇报后明确指出,“1+N”体系突出重点不够,立足点还是部门怎么做,不是投资者需要解决的问题,要重点研究企业北京哪些医院白癜风疗效比较好中科出席第十届健康中国论坛大会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