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B还是ToC,华为的汽车战略一直举棋不定,导致商业模式拧巴。华为智选车的市场表现越是不及预期,华为高层的分歧就越大,力挺ToC路线的余承东压力就越大
余承东在发布会上演讲
文
顾翎羽
编辑
谢丽容
9月12日,华为发布和赛力斯合作的AITO问界新M7车型,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CEO余承东在演讲时,喊出了“遥遥领先”的口号。
此时的华为汽车业务正处于一个胶着点。年,华为成立车BU,旨在成为智能电动车时代的博世,如今,这一定位已经模糊,在掌舵人余承东的主导下,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以下简称华为车BU)正越来越以汽车品牌的面目示人。
两年多过去,华为的汽车业务目前尚未能在汽车行业以产品力匹配声誉。今年上半年,和华为深度合作的三个新势力品牌问界、长安阿维塔、北汽极狐中销量最高者月均销量不足辆,同期新势力品牌中已有7家月销过万。据华为披露的官方数据,年,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收入为21亿元,仅占总营收0.3%。今年上半年这一数据为10亿元,依旧仅占总营收约0.3%。
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超过30%。身处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不进则退。从这一角度理解,华为汽车业务出现变动的传闻听起来并不让人意外。8月中旬,有媒体报道称,华为有意推动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以下简称车BU)独立运营,正与重庆国资委密切接洽合作事宜,“形式类似荣耀单飞”。
一位车BU管理层人士向《财经十一人》表示,车BU有在和重庆国资委接触,寻求合作和资源置换的可能,但合作形式并不如传言所说。另有多位华为人士则向《财经十一人》表示,车BU内部确实曾有考虑推动车BU部分业务独立运营寻求合作方的打算,但目前尚未有定论。重庆国资委是可能合作对象之一,但并不唯一,更不必然。
对于这则传闻华为回应称,网上传闻与事实不符,并未与重庆国资委洽谈车BU相关事宜。
华为汽车业务现状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华为车BU在发生什么?《财经十一人》综合得到的信息显示,华为的汽车业务正处于一个敏感的拐点期,汽车业务的战略调整也在持续进行中。
在华为涉及汽车业务的版图中,华为车BU目前的考量是:战略性收缩部分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业务,将资源倾向智能座舱、中低阶辅助驾驶等可能是更具有盈利前景的业务;至于和与车企的深度合作业务,华为对从研发到渠道都进行了可以称之为2.0版本的优化。
这将是华为对汽车业务的战略目标重新调整与业务的重新聚焦。
压力和取舍
“老余的压力特别大。”在谈及汽车业务最近的变化时,华为车BU在上海、深圳、北京、重庆和安徽不同地区的员工对《财经十一人》说了相同的一句话。
分析华为汽车业务变化,华为终端BG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CEO余承东是绕不过去的核心人物。余承东年4月掌舵车BU之前,华为在汽车领域是一个清晰的ToB零部件供应商身份。
时任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BU)总裁王军年给了这个业务部门一个明确的定位:全球和中国都不缺车企,缺的是智能网联电动车领域的基础供应商,这是华为车BU的定位,华为要做智能电动车是时代的汽车增量部件提供商,而且只做华为擅长的电子相关的增量部件,不做化学的部件,比如电池。
余承东的到来一定程度上改写了这个定位。此后,华为汽车业务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