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起,中央财办启动“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课题,对年国际金融危机和年大萧条的发生、演变和影响进行比较研究。人民银行、银监会、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开发银行等单位分别从国际政治经济、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微观机制等角度开展研究,完成了专题研究报告。这本书年出版,主编是重要人物,所以里面的分析、判断,对我们看这些年我们的经济金融宏观政策极具参考价值。
在这本书的第二编“从经济金融理论视角看两次危机”中,提出了八点对我国的启示。现在过去差不多十年,我们带着过去这十年的经历,重温这八点启示,看看之前的判断准确不准确,当初设定的目标有没有完成。
一、充分做好应对危机长期化的准备。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会长期化,“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仍会处于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不会太好,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好长远规划。要充分认识过去20年全球市场不断扩张的时期已经结束,国际市场收缩在相当长时间将成为常态,必须转变战略基点、坚持扩大内需,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新的持久动力。要高度警惕这两年全球经济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对包括出口减少、对欧美债权缩水和资本外流等各种可能发生的不利事件和风险,要做好充分思想准备,吸取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经验,结合国内外形势条件变化,做好应对预案。
二、我国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变化,转方式迫在眉睫。
新世纪前20年是我国发展战略机遇期,这个基本判断不会由于危机发生而改变。但这个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发生变化,新世纪前10年科学技术储备已在孕育新的产业变革,危机催生新一轮技术长周期的启动。许多大企业是在上次大萧条中诞生成长,这种成长和大国兴替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能率先实现结构调整和技术跨越的国家和企业,才会在新一轮技术长周期中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我国要发挥在新技术差距相对较小、资金丰厚、产业配套能力强的优势,整合全球人才、技术、资源,切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新一轮技术长周期竞赛中作领跑者。
三、避免走向过度负债型经济,重视调控由金融引发的波动。
吸取两次危机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发展的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方面,要特别注意三点:1.货币金融环境不能助长债务型经济过度发展。发展消费信贷要稳步推进,严格偿付能力审核;地方政府借债行为要逐步透明化、制度化,加强市场约束;银行理财产品等表外业务和民间融资要规范发展;金融机构要加强资本约束和内部治理约束,防止利益冲突和道德风险。2.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3.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既改善实体经济经营环境,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又抑制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
四、调整完善社会制度和政策,大力促进社会和谐
要积极化解我国30年经济高速成长阶段所累积的社会矛盾。要建立合理水平的社会安全网,既能够“托底”,又不养懒人,还要长远可支付,做到公平、效率和可持续性的统一。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倡导理性平和心态,防止观点和立场极端化倾向造成社会分裂,推动社会共识达成。要促进机会公平,防止权力同金钱结合造成的社会结构固化和政府服务人民宗旨的背离。要坚决防止有民粹主义倾向的政策,最低工资过快上涨、劳动者过度保护、工资水平提高过快,会使劳动力成本高于均衡,反而会增加失业和降低经济竞争力。
五、新形势、新任务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出新要求
要处理好政府调控和市场运行的,简历和完善市场健康所运行必需的外部监管和内部约束,在更高层次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提升我国的制度优势。在外国转型升级任务极为迫切和市场经济制度基础仍然薄弱的形势下,要防止对危机发生原因和我国应对危机相对成功的误解、误读,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加快推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保护产权,打破垄断,开放市场,促进竞争,为尽快实现转型提供利益和激励保障。
六、塑造良好民族文化,提升国民整体素质
最终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是国民素质和文化。二战后的美国经济迸发的活力同其昂扬的企业家精神有关,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业的迅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年轻人希望通过成为金融家、食利者,赚容易钱、赚快钱,企业家精神受到影响,科技人才培养后继无人,导致技术创新能力削弱,产业转型升级停滞。
在我国发展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要充分认识简朴诚实、艰苦创业、勤劳奋斗是防范危机的根本,安于享乐、不劳而获、快速致富是危机孕育的最佳土壤,要在全社会和企业中倡导持之以恒、敬业勤勉、不骄不躁、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文化,建立以为他人、为社会创造价值和做贡献为荣的舆论导向和激励机制。
七、在走出危机的激烈国际博弈中维护利益、适时出手
我们要抓紧做好自己的事情,密切